查看原文
其他

导演王宝强,这次及格了吗?

Argoon 虹膜 2023-11-17


Argoon


《八角笼中》在「点映」阶段(称之为有限公映更准确)就狂揽4亿票房、豆瓣开分7.6,王宝强这次绝对是扬眉吐气了。

重提一下旧事——

将导演王宝强的处女作《大闹天竺》称为一场「惨败」并不过分,豆瓣评分3.7,春节上映票房连日断崖式腰斩……

若以此为评价基准,那《八角笼中》肯定是进步了,而且进步还不小。

但那些把它说成年度神作的呼声,恐怕还是太过了。‍‍‍‍‍‍

我们还是先讨论下王宝强老师这次是否达到了导演这个岗位的及格线吧。

那么作为导演的及格标准应该是什么呢?
起码,应该能够提供完整、流畅的叙事,加上准确调教演员,让他们对号入座地符合每个角色的需求。考虑到这次使用了大量非职业演员,这一项指标是更难完成的。
并且,让言之有物的立意,稳稳表达出来,最后和观众形成有效的情感互动。
别以为做到这几点很容易,我们的院线电影里,达标的真没那么多。‍‍‍‍‍‍‍
虽然问题仍不少,但《八角笼中》我认为是及格的。
能及格,首先是因为,导演王宝强这次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得从演员王宝强的两重特征说起。
演员王宝强从影快二十年了,他的立身之本,主要是两种类型或题材。
第一种,当然是喜剧。
《唐人街探案》系列的大红大紫,再加上《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奔跑吧兄弟》《道士下山》等一系列喜剧电影的积累,证明了王宝强具备喜剧表演的出色能力,且这种能力常常能转化为出色的票房。

《人再囧途之泰囧》

再细分,王宝强的喜剧形象要么是憨傻,要么是癫狂,二者都渐成他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
虽然每个演员都爱说自己不想被定义,被贴标签,但在生涯决策的实际选择中,很多演员仍会不由自主地重复强化自己身上的标签。
某个时期的王宝强,就常常令人觉得,他的那种近乎自毁式的表演定型,似乎正在挤压他身上作为别类银幕形象的可能性。
起码在他启动导演处女作的那个时间节点,他应该是很认可他所处的位置,和那个位置所对应的价值。因为大多数导演对首作题材、类型的择取,总会是基于商业考量,趣味偏好以及信心基础的一种综合。
所以,《大闹天竺》就是对「演员王宝强」最擅长的那种喜剧风格所做的自然延伸。

《大闹天竺》

延伸过程中,不停翻车。
当然是因为,当时的导演王宝强,还用不好演员王宝强。
整部电影的艳俗、廉价、扰攘、幼稚甚至龌龊,代表了王宝强和许多国内电影创作者对喜剧的理解。‍
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里面,被消耗并且愿意自我消耗的王宝强成了一种典型。坚持走喜剧之路当然不是错误,但当他沉醉地把自己置放在一个看不见的八角笼中时,那就模糊了报答与救赎、悲戚与狂欢的界限。
更令人担心的是,质量不稳定的喜剧带来的过度耗散,似乎已开始遮蔽、冲淡演员王宝强身上更宝贵、更本质的另一重特质。
那就是从草根成名的他,从外形到骨子里都具备的极为真实的现实底色。在中国电影界的屈指可数的顶咖当中,这样的一个王宝强,是独一份。
大多观众对不可复制的王宝强的喜爱,或者说怜爱,是可以从他最初的作品倒推回身世的。
在《八角笼中》客串陈校长的导演李杨,最先慧眼识珠地把王宝强从群众演员当中挑出,让他担纲《盲井》主演。那正好是二十年前的事。

《盲井》

王宝强也争气,浑然沉潜到农村少年元凤鸣灵魂里,凭这部高分作品收获奖项,并在影坛崭露头角,随后又借冯小刚贺岁大片《天下无贼》,在更多人心中落下质朴、憨厚的美好印记。
人们检阅他从前的经历,知道了这个出生在河北邢台的农村穷苦孩子,六岁习武,在少林寺当过六年俗家弟子,勤学苦修,十四岁开始北漂,在各个剧组里做武行,跑龙套,由此更爱他的质朴和奋斗。

《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李米的猜想》里的裘水天,《最爱》里的大嘴,尤其是《Hello! 树先生》和《天注定》,这一系列强烈介入现实的作品,令王宝强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都罕见的一个异类演员。

《士兵突击》

《李米的猜想》
正如《大闹天竺》是源于对喜剧演员王宝强的滥用,那《八角笼中》便是对后一个王宝强的合理拓展。
所以,《八角笼中》确实不是对《大闹天竺》的超越——那有什么好超越的——而是在另一块他同样得心应手或许还更加浑然天成的领域,重新出发。
下面具体说说《八角笼中》。
这是一个根子里无比残酷的故事,一些走不出大山的孩子,他们想象过、憧憬过外面的世界,但现实只需要轻轻一推,这样的幻想就会自然熄灭。

苏木、马虎跟他们的姐姐,就是这样的代表。父母早就不在了,或者在,也顾不上他们。野蛮生长的命运在所有地方周而复始。
王宝强饰演的向腾辉曾经也是这类被困在的底层人物,直至打拳打出了冠军,又被队里的人陷害,一夜之间名利双失。在历经惨淡世事过后,他不经意间成为了救赎这些孩子的关键人物。
一开始,他只能用哄骗的方式和这些想学习格斗的孩子签下契约,继而把他们推上打拳之路,让他们获得了窥看外部世界的机缘。

但又因为哄骗这一事实,他只能背负起经久不散的骂名,树倒猢狲散,走出去的孩子又回到了老路。
王宝强很真诚地摆出了一个很难调和的困局:有没有出路?怎么找到出路?出路能有多长?踏上出路还会折返吗?出路的尽头是什么?
进一步则是,只看事情单面的舆论风评,是解救还是谋杀?只顾高尚的社会,是否还能「藏污纳垢」,是否能够真正救人于水火,是否反过来在做大面积的谋杀?电影是否还具有启迪的作用,人是否还有启蒙的必要?
正是这一系列振聋发聩的天问,构成了《八角笼中》的表达诉求。王宝强由己及人地看清了这个社会的本质也不过就是钻营。

王宝强自己就曾是一个八角笼中的孩子,饰演马虎的马虎也是。
如果你还记得马虎参与的那部纪录电影《棒!少年》,那就应该知道竞技体育对贫穷孩子的价值就不仅是一张通向外部世界的门票。
王宝强请马虎出演这个角色,也是在糅合自己与马虎,与戏中人的故事。当中强烈的情感波动,连带着戏曲演员在堵车时的惊艳亮相,亦梦亦真地揭开现实创口,让人看到王宝强的内伤,还有慈悲。
这是他理所应当的胜利,即在《盲井》《Hello! 树先生》等等现实题材佳作之后,他继续用更能让大众接受的方式,呈递并承担现实之痛。

《Hello! 树先生》

所以这次的王宝强,是在把他在现实题材上作为演员的沉厚积累,过渡、沉淀到导演身份上,做某种转化和抬升。
放在很多姿态相对较高的导演身上,拍摄这样的底层题材,难免要招惹一些投机取巧的质问。但好像对王宝强来说这就完全不存在,他似乎更有资格去回顾、转换自己的某种过往,并将此作为继续发声的机会,这肯定会打消各种对功利性的质疑。
但我还是要说,正因为有这么多的牵绊,这么多的深思,结局失真的圆满,真的对电影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荒谬喜感。
我们当然希望苏木们能够赢下比赛,能够迎来生机,但是他在最后一战打赢对手,从身形到身手,都实在缺乏可信度。

为了圆梦而圆梦,为了励志而励志,现实在被拔高后,就不再那么现实。
王宝强无从直面现实的怜悯就有了某种虚假的成分,对故事高度的舍弃是他的困顿,也是这类掺杂味精、糖精的剧情片抵不过纪录片的地方。
这会连带着放大电影本身按部就班甚或亦步亦趋的堆砌、转折与所谓升华,放大王宝强审美的局限,凸显国产现实题材电影临门一脚的胆怯。
这些,就属于比及格更高的要求了。‍‍‍‍‍‍
而及格线,对很多国内导演来说,其实就已经是天花板。
现在我更想关注的是,导演王宝强这次越过及格线之后,他已不再背负「雪耻」的重压,那将来的第三部导演作品,能否定出一个远超及格线的目标?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看完了,他还是那个9分神导
讲出打工人的心声?凡是这种论调都应怀疑
皮克斯最差表现?它的衰落有迹可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